從淡水出騎,跟著馬偕去旅行
今年3月22日早上七點,46位單車騎士,在淡水郵局旁馬偕登陸紀念塑像前唱著聖詩,淡水長老教會呂秉衡牧師祝禱後,搭渡輪到對岸八里,展開三天兩夜的「馬偕來台140週年單車尋根體驗遊」。
這個紀念活動是緬懷140年前,也即是1872年3月9日(禮拜六)馬偕登陸淡水,3月11日馬偕陪同南部教會的李庥牧師、德馬太醫師,以徒步方式踏勘北部宣教區,並參觀南部教會最北的內社、大社、埔里等教會,並遠達日月潭探險,總共29天,這就是教會史稱之「北部大旅行」。全部超過兩百五十公里,雖現代車程半日可達,但步行已非今日一般民眾所能仿效。所幸,近年台灣單車旅遊蔚為風氣,全台各地教會不乏愛好者,因此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藉此舉辦這場尋根之旅。
馬偕博士是達臺灣社會知名度最高的國外宣教師。比較鮮為人知的是除了宣教、醫療和教育,他也是一個台灣的旅行探險家。實際上他在台灣大部份時光都是在旅行中度過。除了一到淡水兩天後,就開始近一個月的北部大旅行,踏查他的教區外,接著一年內兩次登大雪山,那是外國人足跡未到之處。他也到過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等北方三島,甚至在龜山島建立教會。並且越過三貂嶺到宜蘭平原先後達二十四次,甚至還連續三年由宜蘭下東海岸到後山花蓮。此外,上述他新婚時以兩個禮拜的旅行作為他的蜜月,最為人所樂道。
在台灣旅行是危險的,道路、橋樑和客棧的水準,是外國人難以想像的。除了山河險峻,土匪劫殺,原住民出草,瘴氣和瘧疾之外,惡劣的氣候和落後的衛生環境更是殺手,必須有過人的體力、毅力和適應力,說他是偉大的旅行探險家實不為過。這次單車體驗遊可說是馬偕精神的追隨行動。
1872年馬偕博士首次北部徒步大行腳行程
日期 |
星期 |
出發點 |
經過 |
到達點 |
宿泊所 |
3月11日 |
一 |
淡水 |
坐渡船過淡水河,沿林口台地到桃園 |
中壢 |
客棧 |
3月12日 |
二 |
中壢 |
宿中壢客棧 |
竹塹 |
客棧 |
3月13日 |
三 |
竹塹 |
海岸 |
白沙屯 |
漁夫草寮 |
3月14日 |
四 |
白沙屯 |
今苗栗通霄 |
大甲 |
客棧 |
3月15日 |
五 |
大甲 |
渡涉大甲溪 |
大社 |
教會堂 |
3月16日 |
六 |
大社 |
大社今台中神岡豐原間 |
大社 |
教會堂 |
3月17日 |
日 |
大社 |
(守禮拜) |
大社 |
教會堂 |
3月18日 |
一 |
大社 |
|
大社 |
教會堂 |
3月19日 |
二 |
大社 |
|
大社 |
教會堂 |
3月20日 |
三 |
大社 |
|
大社 |
教會堂 |
3月21日 |
四 |
大社 |
|
內社 |
民家 |
3月22日 |
五 |
內社 |
內社今苗 栗鯉魚潭 |
內社 |
民家 |
3月23日 |
六 |
內社 |
|
內社 |
民家 |
3月24日 |
日 |
內社 |
(守禮拜) |
大社 |
教會堂 |
3月25日 |
一 |
大社 |
|
野外 |
露宿樹林 |
3月26日 |
二 |
野外 |
|
埔社 |
教會堂 |
3月27日 |
三 |
埔社 |
埔社就是埔里 |
埔社 |
教會堂 |
3月28日 |
四 |
埔社 |
|
埔社 |
教會堂 |
3月29日 |
五 |
埔社 |
到日月潭看「水番」 |
埔社 |
教會堂 |
3月30日 |
六 |
埔社 |
|
埔社 |
|
3月31日 |
日 |
埔社 |
(守禮拜) |
埔社 |
教會堂 |
4月01日 |
一 |
埔社 |
山野 |
山間 |
石洞內 |
4月02日 |
二 |
山間 |
|
大社 |
敎會堂 |
4月03日 |
三 |
大社 |
馬偕與李庥、德馬太辭別,單獨上北部 |
白沙屯 |
漁夫草寮 |
4月04日 |
四 |
白沙屯 |
海岸 |
竹塹 |
客棧 |
4月05日 |
五 |
竹塹 |
桃園 |
桃仔園 |
客棧 |
4月06日 |
六 |
桃仔園 |
經過新莊、大稻埕乘船沿淡水河回淡水 |
淡水 |
寶順洋行 道先生家 |
北大這次活動是淡水長老教會和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共同策劃。共16所教會46位勇士參加,其中大都沒有環島經驗(最高齡者男74歲女65歲,60歲以上佔8名)其行程如下:
第一日(3/22),從薄霧細雨的淡水出發。早上七點在全國最具知名度的淡水金色水岸馬偕藝術銅像前舉行啟程禮拜。這裡是140年前馬偕登陸地點,就在淡水的教會和文化人士掀起「馬偕熱」的這一、二十年間,在此立碑紀念的建議不斷,終於在2007年12月27日馬偕藝術銅像於此,附近也得名「觀潮藝術廣場」。任何人站在此地都會發思古幽情,彷彿聽到1872年3月3日下午英國輪船海龍號進入淡水港,一名船上的乘客從此落腳,改變了淡水的氣質,也扭轉無數臺灣人的命運。
做完禮拜後我們牽車上渡輪到八里左岸,這時天色逐漸轉明朗,為大家猶如小學遠足的興奮,當年馬偕在渡船上也應有此好心情:
「一早起來我們整理行裝,搭乘渡船到對岸,沿著山腳伸向海邊的階地南下前行。在10點到達階地終點……這讓我們充滿著愉快和輕鬆的心情,我們也期待在未來數天的旅程中,有相同的景致陪伴我們(3/9-11日記)」。
在左岸碼頭暖身操後,騎車出發沿新北市左岸自行車道南下,這條盡攬淡水河岸到台灣海峽美景的自行車道,由於瀕臨台北都會區,到假日人車爭道是品質極差的自行車道,不過非假日真的讓人心曠神怡。穿過台北港抵達終點,我們接上台61線到林口火力發電廠前,三位淡水區的牧師就陪騎至此。過了蘆竹上了竹圍漁港的彩虹橋,桃園教會的車隊已在那裡迎騎。桃園有許厝港賞鳥區等不少著名的自行車道,可惜為了趕路我們走台61線,我們騎過大園、觀音,觀音是村內建石觀音寺(甘泉寺)而得名。在這次的手冊導覽資料中介紹;長老教會是地方堂會主義,教堂的名稱都忠實反映當地地名,不僅馬偕時代有和尚洲教會,這裡也有一所觀音教會,南部也有關廟教會、太爺教會、彌陀教會。觀音境內現有三個工業園區,是台灣污染最嚴重的地方。
中午在永安漁港用餐後,走著名的新屋「綠色隧道」自行車道、鳳鼻車道,此時太陽當空,大家倍感神清氣爽,過了南寮溪,車隊趕著五點車潮未現時,大夥轉進新竹拜訪馬偕所創的第14所教會竹塹城(新竹)教會。一群人騎了一天現在才有機會相互介紹聯誼,在聽完鄭文仁牧師的簡報後,有幸參觀1921年該教會的歷史名鐘,最後接受了他們的道地新竹米粉、貢丸和一道大家讚不絕口的白菜滷的招待。
新竹在清朝中葉時為北路台灣政治軍事文化重鎮,馬偕時代稱「竹塹城」,以「竹風蘭雨」和「什麼腳通爬三貂嶺、什麼嘴通吃竹塹餅」的民諺在信徒之間廣為流傳。馬偕抵台第一年就三次進出竹塹城,那惡名昭彰被他形容為「洞窟」的旅館(他戲稱「先知小樓」列王紀下四:8~10)最令他印象深刻。當晚我們下榻附近新竹博克萊旅店,那是一間可以牽車坐電梯入房間的旅店。不過卻意外得到鄭牧師的好意將車鎖在教會,省了不少麻煩(我們住的是5至8樓),自行車協會對教會有這樣的資源羨慕不已。
第一天我們騎了78公里,當年馬偕走了兩天。
……在森林和稻田當中行進。美麗又富庶的平原,此地的居民看起來富裕。傍晚我們通過有圍牆的竹塹城的大門。當天晚上住在可怕的客房,小!髒又黑暗。這是第二夜(3/12日記)。
第二日(3/23)大夥在鄭牧師的祝禱下出發,我們循台1線,接上新竹最引以為傲的新竹17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就在豔陽下、南風拂面,伴著沙灘、台灣海峽、穿梭大風車和木麻黃之間。車隊接上苗栗的崎頂自行車道、龍鳳漁港自行車道,若第一天是趕路,那今天就是賞景休閒了。就在大家大讚不虛此行時,卻開始第一次的辛苦爬坡,過了中午我們來到馬偕所創的第三所教會後龍教會。鄭清萍牧師和他門的長執信徒已恭候多時,大夥聽取他們的簡報,對這古老的教會卻能在這沒落城鎮(後龍古昔是台灣南北交通的要衝),還是活力十足佩服不已。當然我們也接受後龍教會熱情的招待,大夥把美味的牛肉麵、滷肉飯、甚至草莓等水果一掃而空。
吃飽了睡足了,在鄭牧師的祝禱下再度開拔,後龍教會江執事表示在寺廟林立的後龍他們鬱卒已久,教會難得有如此大陣仗讓他們士氣大振,大伙順勢在他的導覽下在後龍鬧區「繞境」,齊一的隊服、整齊的隊形、見人招手,讓整個小鎮騷動,還引起一醉漢情不自禁的騎機車跟著隊位「陪騎」,最後還得勞駕警察將他請回,這是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基本上這三天不僅是旅遊也是尋根,我們在簡報了解後龍是馬偕對西部道卡斯平埔族宣教的唯一成果。他1872年第一次到後龍新港幾乎被趕出去,第二次因為在當地建立了友誼,第三次就建立了後龍新港社教會。1888年8月7日也在後龍街設立教會,只可惜在馬偕過世後,因後繼者體力與行動力不足而牧養斷層,因此新港社和宜蘭葛瑪蘭平埔族教會一樣逐漸沒落、流失,最後併入後龍街教會,加上海線城鎮的沒落,後龍教會一路走來相當辛苦,今日苗栗在辦道卡斯族「牽田祭」(馬偕曾在1899年參觀並拍照)以保存其文化時,其形式根本與台灣民間宗教無異,馬偕與基督教的影響無跡可循。這讓我們這一次在單車運動中體會到建立健康活力教會的重要,以及教會在保存弱勢族群文化的議題。
下午烈日下行,辛苦地騎上苗栗也是西濱沿海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好望角」,丘陵上有著白色巨大的風力機組,站在這裡往下俯瞰一望無際的台灣海峽,和台灣海線鐵路最美的一段。「好望角」因2008年「單車環島:練習曲」一片而成為單車族的最愛,尤其騎車登上這裡就是勇腳的象徵,這次我們都通過這項考驗。好望角頂上不少遊客、也有遊覽車,遊客對我們的車隊相當好奇,不少人得知我們來自台北淡水都相當佩服,可說對馬偕精神和教會文化做了不錯的宣傳。
下了「好望角」,我們轉入白沙屯,通過著名的白沙屯媽祖廟拱天宮。我們再順著通宵的海邊怡人的自行車道前行,最後轉入通宵老街到福堂餅店血拚伴手禮,畢竟買名產這是台灣人的旅遊文化,我們也不能免俗。
天色漸暗時我們終於騎到了苑裡教會,冬鴻恩牧師、師母王曉雯傳道和他們的長執信徒已等候多時,禮拜堂和外面的燈飾也都為我們大放光明宛如聖誕節。冬牧師為大夥簡報。苑裡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鄉鎮,素有「苗栗穀倉」美譽,中台名產大甲蓆即產於此。由於位處馬偕宣教區南界,馬偕雖多次旅行至此,但並未設立教會。直到1911年,宣教師劉忠堅牧師透過大甲教會來苑裡設講義所。蓋了廿多年的教堂毀於1935年屯仔腳大地震,再移來苑裡街現址。1937年3月建今之禮拜堂。苑裡教會禮拜堂形式簡樸實用,是屯仔腳大地震後重建的教堂今日僅存者,極為珍貴。另外,苑裡教會還有一項特色就是不少名牧都曾到此牧會過。
今天,又再度獲得教會的美意,我們可以將單車寄放在教會內,再前往苗栗最指標性的「東里家風」民宿,那是一所百年三合院古厝。當晚我們就把它包下來,加上住的是廂房很集中,他的正廳、曬稻埕當晚成了我們聊天的好地方。
第二天騎了70公里。夜裡東北季風鋒面到,氣溫不到十度。
…沿著道路旁邊的許多小村落顯然不太舒適。我們沿著海邊行走,將近整天蹣跚地走在沙丘之上。傍晚在「白沙屯」過夜,相當靠近海邊。第三晚(3/13日記)。
第三日(3/24),早上我們每人端著碗公吃無限量的蕃薯稀飯配醬瓜、菜脯蛋和小菜。大家或坐或站或蹲,開開心心的吃。操了兩天大家都成了戰友,這種情誼是單車族才可以體會的。
在苑裡教會出發時,忽然風雨交加,尤其下在車庫的鐵皮屋頂聲勢極為嚇人,只得請冬牧師大聲祝禱,大家穿上雨衣勇敢地出發,離開苑裡後雨勢漸緩,但卻冷風刺骨。經台一線行至大甲溪後我們沿大甲溪河堤(縣140)向東騎,不料卻遇上逆風,大家叫苦連天,騎到了高鐵橋下略作休息,領騎者指導逆風的騎車技巧後再出發,穿過火燄山隧道到三義後,本期待風會轉向但卻落空,我們努力的踩上長長的緩坡,進入美麗的鯉魚潭山谷。當年馬偕到此相當的欣賞「在那裡往下俯瞰山谷中的村落。男人、婦女和孩童出來對我們喊出又長又宏亮的聲音,一直到得到我們隊伍的回應為止。我們排成一長列緩慢的爬下山,隊伍行進前往內社。(3/24日記)」我們卻無力欣賞它只有辛苦的爬。
11點不到我們進入早年叫內社,純樸的鯉魚潭教會。王方舟牧師已經燒好熱茶在等我們,大家才體會教會真的是風雨中的避難所,140年前的今天李庥牧師和馬偕首次抵達內社,李庥牧師為潘姓等30人施洗。內社是個命運多舛的教會,1904年設立台北中會時,因南北教會以大甲溪為界,南部所屬的內社教會卻是唯一在大甲溪以北, 1914年正式移屬北部教會管轄。除了失去教會傳承之外,教勢也因地方的沒落益顯困窘內社原本位於平原與山地之交界,早年是漁獵豐饒之地,只是後來因為屯仔腳大地震(內社在震央),加上八七水災,把會友家園毀掉;還有,省道沒有直接通過等因素,使得人口大量外流,經濟生活停頓,雖1981年建鯉魚潭水庫成為風景區,但卻因被劃入水源區,而限制了地方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外移,教會長時間沒有駐堂傳道人,幸好這所141年的老教會不少忠心的同工,孤守著中台灣的福音發源地。
聽完王牧師的簡報後,大家到鯉魚潭教會潘長老的家中看巴宰族部落文物,這個小小的教會可是平埔的文化復興的重鎮。中午,我們吃完便當後,再次展開翻越高難度的鯉魚潭水庫。假如第一天是趕路,第二天是賞景,那第三天就是挑戰了。因為前幾天的爬坡都只算熱身,大家翻山越嶺騎得死去活來,有些人用對山最敬虔的方式-下車推著走,領隊也連哄帶騙,最後接台三線大家登頂。和人生一樣有上坡就有下坡,我們迎著刺骨寒風一路由卓蘭滑到東勢,騎進中部最著名的東豐自行車道,這段美麗的行程是我們三天來首次遇到周休日,沿途腳踏車如過江之鯽,險象環生,過石岡到了豐原出口處,大社教會陳怡伶牧師帶著他們的會友,熱情相迎,拍完照最後在他們會友領騎下穿過豐原,到達馬偕當年旅行的目的地台中神岡的大社教會。
我們趕路前行,就在我們距離目的地還遠的時候,足足有40位平埔族男人,婦女和孩童前來迎接我們,他們的握手是多麼熱忱啊!他們是那麼的興奮,但仍擔任前導引領我們,於是一行來到他們的村落「大社」(3/15日記)
140年前馬偕和今日我們一樣,到此來都是慕一個美麗的故事而來,那是中台灣設教之始 — 1875年台灣由南部設教開始,對北部中部並沒有計畫,孰料就在馬偕來北部的前一年,上帝藉由一樁獵槍走火致傷事件,透過純樸的平埔巴宰(Pazeh)族人,打開中台灣福音的大門。實際上南部教會的李庥牧師和德馬太醫生,是為了巡視其新開拓的北部宣教區而順便陪馬偕北上的,而馬偕也是為了參觀南部宣教伙伴的工作,才衍生這趟台灣南北宣教史上的北部大旅行。我們就在藉由大社教會的陳復國長老介紹這段力歷史,大社教會不愧是中台灣的開基教會,由1886年開設彰化福音堂(彰化教會)、1889年開設柳原福音堂(柳原教會)開始,百餘年來開拓教會無數。不僅如此,大社醫館還是彰基前身。
第三日騎了68公里,也就在此結束。在陳牧師的祝禱下,帶著大社教會給我們的餐盒水果,我們坐上遊覽車完成這三天的行程,打道回台北。
這次騎乘了.216公里,跨越六縣市,一路上雨淋、日曬、逆風、寒流、過河、翻山、越嶺、饑寒,騎單車會遇到的難關都碰上了,總算體會了當年馬偕來台宣教,篳路藍縷、開疆闢土之艱辛和台灣環境的嚴峻。也依其腳踪和觀點重新發現台灣之美。在拜訪鼓舞沿途教會,提升地方宣教士氣的同時,也發現台灣任何窮鄉僻壤都有忠心的同工守著上帝的教會,而經過這趟旅程下次聽到這些教會時,他不只是個教會的名字,我們會想到這群同工、有說有笑的躍入心頭,我們知道他們的需要、也會驕傲於分享他們的付出。
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藉此開拓了體能的極限,也完成挑戰。也想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南北二路、東西兩道都有教會堂這項利基,為何我們不整合資源,鼓勵單車環島,帶動會友走出戶外崇尚健康,建立長老教會活力形象。
回到台北後大家意猶未盡,組起車隊,計畫下一趟到淡水河、宜蘭甚至花連的馬偕單車尋根之旅,為馬偕來台140週年紀念活動畫下句點。